敢當微評

2017-06-19 16:08:00來源:人民網(wǎng)作者:

  背景:近日,杭州的朱女士目睹兒子被玩伴“欺負”,下課后攔下兒子玩伴,拿著兒子的手,朝對方頭部連打兩下。此事引起網(wǎng)友熱議,朱女士回應稱“怕小孩子被踢壞掉了”,玩伴家長表示“我的孩子有錯我來教育”。

  廣州日報發(fā)表張漲的觀點:對朱女士拿著孩子手打回去的舉動,贊成者和反對者都有不少。就我個人而言,在絕大多數(shù)情況下,我都無法告訴孩子“打回去”是一個正確的選擇;更不可能“以暴制暴”,給孩子帶來一個錯誤的示范。我想最好的做法是告訴孩子們打人是不對的,動手者應該向被打的孩子道歉。如果涉事孩子的家長積極配合,事情就會圓滿解決。但在無人主持公道,涉事家長也胡攪蠻纏,孩子還可能繼續(xù)受到傷害的情況下,“打回去”也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。當然,打人永遠是不對的,但任由“肇事者”不受懲罰,反倒是老實孩子被欺負,這更是不對的。偶發(fā)的沖突永遠不可避免,但在長期的家庭教育、學校教育中,家長和老師卻可以在發(fā)生沖突后第一時間站出來,阻止事態(tài)擴大的同時,教會孩子明辨是非,抓住機會教授孩子正確的處事方式。只要不是家長自己不講道理,孩子自然會明白有成年人來公平地“獎優(yōu)罰劣”。自己不必“以暴制暴”,便會越來越理性地面對沖突和爭執(zhí)。

  養(yǎng)不教,父之過。教不嚴,師之惰。講道理是一回事,某些為人父、為人師者能否正確教孩子是另一回事。聽父親說,我小時候有一次在幼兒園被另一個小朋友在臉上咬了一口,留下帶牙痕的血印,我沒“報復”那個孩子,但父親難免要找老師和對方家長說道說道。結(jié)果是,老師和稀泥裝不知情,父親清楚地記得那個孩子的家長居然說“讓你家孩子咬我家孩子一口”。不得不說,某些家長對孩子犯錯采取護犢子、不講理的態(tài)度,使一些孩子犯錯未必都是“少不更事”,而可能是孩子對家長“有樣學樣”的結(jié)果。至于某些學校、幼兒園以及老師,既不愿“得罪”任何一方家長,又唯恐事情鬧大,當和事佬、平息事態(tài)的心思遠大于教孩子是非對錯。面對不講理的家長與不作為的老師,如果事情不太嚴重,受欺負的孩子的“維權”多半不了了之。像杭州朱女士這種讓兒子“以牙還牙”,著實簡單暴力。其動因恐怕是,與其陷入難纏的是非,不如先“打回來”不吃虧,讓對方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不好欺負。這是對學校與對方家長教育的不信任,指使孩子報復的家長的教育也難言“妥當”。在教育的問題上,最怕互相扯皮、自私自利、不換位思考,各說各理、卸責扯淡、互動拳腳沒有“贏家”。

初審編輯:

責任編輯:牛樂耕

相關新聞